靈鷲山093-E教育網

佛法薈萃
| More
字級:
懺悔法門 文章分類:
懺悔--凡俗至神聖之路

圖 / 三乘研究室 提供
文 / 劉湘吟

回應篇數: 0 篇

(2015/ 05/ 29  16:12)
「一個流著淚懺悔的罪人,在天上所得的快樂,較諸一百位穿白衣的善者還更加能夠蒙上蒼的喜愛。」--雨果

你常常懺悔嗎?或說,你多久沒有懺悔了?

懺悔,救贖,祈禱,發願,在世界各個宗教中都擁有無比的精神力量。對還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們而言,「懺悔」似乎是個宗教概念與名詞,所指涉的是「罪」,因為有罪,所以懺悔;為了淨除罪業,必須懺悔。

對許多人來說,「罪」是一個沉重的概念。一般人們常用到名詞的是「後悔」或「悔過」,所指涉的是錯誤、過錯。人活著不可能不犯錯,犯錯不是重點,重點是悔改。當然宗教上「罪」的概念與法律上「罪」的涵義是兩回事,然而,即使沒有宗教信仰,即使不使用「懺悔」這個名詞,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懺悔的信仰者。

舉例來說,一個犯罪者在定罪後,人們總是最看重他是否真心地懺悔?如果沒有真心的懺悔,即使他依法服刑,人們還是相信,當初他所犯的罪仍在。懺悔,源自於心。人的一切行為若沒有心作為主導,就像一個依法服刑卻並不懺悔的罪犯一樣,只是徒具形式罷了。因此,雖然懺悔似乎是個宗教概念,但事實上它與每一個人的生命、生活息息相關。
自懺悔出發,從人性到神性
2009年八月上旬,於世界宗教博物館所舉辦的「懺悔的宗教意義——兩岸學術研討會」中,來自兩岸、跨宗教與學界的多位宗教師及學者,以懺悔為主題,發表多篇論文,並與現場與會者交流。懺悔在各宗教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,然而在現代社會中,在社會學家涂爾幹口中這個「個體主義、個體崇拜」的時代,人的異化、關係的疏離、層出不窮的社會亂象與種種悲劇、環境破壞生態失衡的諸般苦果……懺悔的社會意義,更顯得深遠而重要。

在這個光怪陸離的時代裡,道德倫理很多時候不但是過時的教條,甚至像是個髒字;價值觀崩解,社會群體間的和諧關係染上重病,把自我、個人主義放大到極致的同時,隨之而來的是排山倒海的茫然感無力感無意義感……

人,畢竟是活在與其他生命的種種關係中的一種存在。與其他生命保有良好、和諧的關係與互動,是生命具有意義或使生命提升必然要面對的課題。而談到與其他生命的關係,就不能不談到懺悔。當我們在意其他生命,從深心裡希望改善彼此間惡劣或不愉快的關係,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與錯誤,願意改正、改進……時,才有懺悔的存在。

發自內心的懺悔,真可以說是一個卑微的人所可能具有的最高尚德行。懺悔,是謙卑,是柔軟,是勇氣,是良善,是寬廣,是與自己的心最真誠的對話……從懺悔出發,可以延伸一切美德,甚至與神性相通。
藉由懺悔而感受的神祕體驗
也許每個人在一生當中,都會有幾次神祕的體驗,那樣的體驗,超乎理性、文字、語言、頭腦所能分析解釋或表達的範圍,那樣的體驗,猶如天啟,是物質表象世界的一種穿透——剎那間,心靈感受到一種強大的震撼,和感動。

那樣的經驗,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至福。在那樣的時刻,人不再是渺小的個體,而是彷彿與整個宇宙磁場相應、通上電流,甚至與千萬年歷史洪荒中的靈魂共振……這樣的穿透與照見,一生中只要有幾次,足矣。

這樣的經驗,印象最深刻的一次,發生在那年在山上寺廟的皈依。其實那時並沒有心理準備。許多受過幾年教育的人,對皈依或受洗這種宗教意涵的儀式是既排斥又懼怕的。半推半就之下,勉為其難進行了皈依。受過幾年教育的人,是不願意輕易跪下的,更不願意磕頭,但當我如此行禮如儀時,奇妙的事發生了——我感覺自己的心,變得無比柔軟,有一種莫名的強大感受排山倒海而來,那是我完全陌生而且想像不到的。

當在師父的帶領下誦念懺悔文,淚,不由自主狂洩而下……
也許我的頭腦不知道,也許我的理智不知道,但我的靈性確實知道,我需要懺悔。懺悔的感覺,竟然像回「家」——像離家已久的遊子,回到家,回到母親身邊。藉由懺悔,我與那樣神祕的體驗相遇,感受到那樣的,穿透。

懺悔無法成為道德法則,但一切的道德倫理,必自懺悔出發。當真正感受到那樣神祕的體驗,我們會像迷途已久的孩子,重又回到家,回到母親身邊……在我們還在外面流浪的時候,以下是一則相當棒的指引︰「當內心迷惑的時候,就從懺悔開始吧。」


以上資料感謝由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