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南傳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,分佈於今斯里蘭卡、緬甸、泰國、柬埔寨、寮國等國。南傳佛教之肇始,始於佛滅後兩個多世紀,即度賢君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長老將印度本土佛教傳入斯里蘭卡,並建立僧團。而後幾個世紀至於今日,緬、泰與斯等國佛教彼此流布,各自形成完整的僧團,並建立寺院,也有完整僧伽教育制度。
佛經最早並沒有文字流傳,佛陀的教說由僧伽們背誦下來,為確定大家記憶的內容沒有誤差,由僧伽長老們集合一處共誦經文並確認之,如此稱為「結集」,再由結集者分開傳給下一代。南傳佛教用巴利語流傳,直到西元前一世紀,才有真正的文字留下,而後南傳國家經過六次的經典結集,在巴典籍方面除了完備的經律論三藏,還有帙卷浩繁的注釋書、複注、史書、文法書等,為傳承佛陀法教的寶庫。
基本而言,南傳佛教於實踐佛陀法教時有兩個佛教傳承,即禪修傳統,及古典經院傳統。經院傳統是指對於教典、教理之制度化學習的系統,在南傳主要國家皆有三藏學院或佛教大學,以及完整的分級考試制度,禪修傳統所依據為五部尼柯耶(類似漢傳阿含部經典)與覺音據古經疏編撰的《清淨道論》中講解的多種禪修方法,但更普遍的,當屬「內觀禪」,也就是中國古譯佛經中記載的「毗婆舍那」。「內觀」是指對於自己剎那變化的身心現象如實地觀察,從中獲得無常、苦、無我的直觀認識,而終至不受後有、寂靜涅槃。南傳佛教在禪修理論與教學上具有次第嚴謹之特色,最主要者為止觀禪修。
「止」(奢摩他,samatha)即讓自己心念專一的技巧,讓自己身心從外而內完全沈靜下來,使心不受外界一切事物的打擾,回到原本的自己;「觀」(毗婆奢那,vipasyana),即一種認識與剖析的功夫,對自己內在身心與世間萬象,及其互相之間的一切關係作用去做細膩的分析,分析解剖到最後,會對於萬事萬物及彼我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真實狀況,產生直觀的了解,最後獲從中得到究竟解脫。
南傳上座部之特質在於保持原始佛教傳統,嚴守佛陀時代留下的戒律,如托缽乞食、過午不食、雨季安居、不蓄鬚髮、不碰觸金銀貨幣、布薩、結界,甚至嚴格的也有持守頭陀苦行等等。南傳與漢傳佛教於修持重點與生活雖有不同,例如一般普遍認為漢傳重視「菩薩道」的實踐,而南傳趣向於斷除煩惱的「解脫道」。儘管有這些不同之處,漢傳、南傳乃為佛陀教說的不同顯現,於三法印、四聖諦、八聖道、十二因緣觀與强調禪修等實踐修行上皆為一佛道,無分南北。況且現代的南傳國家亦開始走向菩薩道的社會實踐,而漢傳佛教亦更加重視日常禪修,南北之間的交流較以往尤為頻密,實有助於吸取各家之長,而廣學弘化。
(轉引自《宗統法脈卷》)